十棗湯

十棗湯方解圖

十棗湯
甘遂善行經隧水濕相濟相佐,既能增攻逐水飲之功,又能減其毒性,為攻逐水飲的常用組合
大戟善泄臟腑水濕相濟相佐,既能增攻逐水飲之功,又能減其毒性,為攻逐水飲的常用組合
芫花善消胸脅伏飲痰癖相濟相佐,既能增攻逐水飲之功,又能減其毒性,為攻逐水飲的常用組合
大棗一是緩和諸藥之毒性
二是益氣護胃,減少藥後反應,使攻邪不傷胃氣
三是健脾,培土以制水

十棗湯方劑資訊

名稱
十棗湯
拼音

Shi Zao Tang

分類

瀉下劑

組成
芫花 甘遂 大戟各等分
用法
作散劑,裝入膠囊,每服0.5~1g,每日1次,以大棗10枚煎湯送服,清晨空腹服下。得快下利後,糜粥自養。
功用
攻逐水飲。
主治
1. 懸飲。咳唾胸脅引痛,心下痞硬脹滿,乾嘔短氣,頭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舌苔滑,脈沉弦。
病機
本方所治懸飲或水腫,病機為水飲壅盛,結實於裏。水飲停聚胸脅,氣機阻滯,則胸脅疼痛,或咳唾時牽引胸脅作痛,甚或胸背牽引疼痛不敢深呼吸;水飲迫肺,肺氣不利,則短氣咳唾;水飲停留心下,氣結於中,胃失和降,則心下硬滿,乾嘔;飲邪阻遏清陽,清陽不升,則頭痛目眩。水飲外溢肌膚,內壅臟腑,氣機不暢,三焦阻滯,則一身都腫,腹脹喘滿,二便不利。苔白滑,脈沉弦,為水飲結聚於裏之征。此證非一般化飲利水之法所能及,當攻逐水飲,使之速去。
運用
1. 辨證要點:本方為峻下逐水的代表方,又是治療懸飲及水腫實證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咳唾胸脅引痛,或水腫腹脹,二便不利,脈沉弦為辨證要點。 2. 現代運用:本方常用於滲出性胸膜炎、結核性胸膜炎、肝硬化、慢性腎炎所致的胸水、腹水或全身水腫,以及晚期血吸蟲病所致的腹水等屬於水飲內停裏實者。 3. 注意事項:一是方中大戟、甘遂、芫花宜用散劑,不宜煎湯去渣服用。二是宜清晨空腹服,每日1次,不可多服,且只宜暫用,不可久服;而且還應從小劑量開始,若服後下少,水飲不去,則逐漸增加劑量,最大量一般不超過3g。三是服藥得快利後,宜食糜粥以養胃氣。四是本方只宜於正盛邪實者,年老體弱者慎用;若正虛邪實,非攻不足以去其水,可以用本方與益氣健脾和胃之劑交替使用,或先補後攻,或先攻後補,但虛證水腫及孕婦忌用。
附方
控涎丹 (又名妙應丸、子龍丸。《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13) 甘遂去心 紫大戟 白芥子各等分 上藥為末,煮糊丸如梧桐子大,曬乾。食後,臨臥,淡薑湯或熟水下五七丸至十丸。如痰猛氣實,加丸數不妨 (現代用法:共為細末,水泛為丸,如綠豆大。每服1~3g,晨起以溫開水送服)。功用:祛痰逐飲。主治:痰伏胸膈證。忽然胸背、頸項、胯隱痛不可忍,筋骨牽引釣痛,走易不定,或手足冷痹,或令頭痛不可忍,或神志昏倦多睡,或飲食無味,痰唾稠粘,夜間喉中痰鳴,多流涎唾等證。現常用於治療頸淋巴結核、淋巴腺炎、胸腔積液、腹水、精神病、關節痛及慢性支氣管炎、哮喘等屬痰涎水飲內停胸膈者。
方歌
十棗逐水效堪誇,大戟甘遂與芫花, 懸飲內停胸脅痛,水腫腹脹用無差。
出處
《傷寒論》

十棗湯方劑組成中草藥

關於我們廣告條款隱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