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枣汤

十枣汤方解图

十枣汤
甘遂善行经隧水湿相济相佐,既能增攻逐水饮之功,又能减其毒性,为攻逐水饮的常用组合
大戟善泄脏腑水湿相济相佐,既能增攻逐水饮之功,又能减其毒性,为攻逐水饮的常用组合
芫花善消胸胁伏饮痰癖相济相佐,既能增攻逐水饮之功,又能减其毒性,为攻逐水饮的常用组合
大枣一是缓和诸药之毒性
二是益气护胃,减少药后反应,使攻邪不伤胃气
三是健脾,培土以制水

十枣汤方剂信息

名称
十枣汤
拼音

Shi Zao Tang

分类

泻下剂

组成
芫花 甘遂 大戟各等分
用法
作散剂,装入胶囊,每服0.5~1g,每日1次,以大枣10枚煎汤送服,清晨空腹服下。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功用
攻逐水饮。
主治
1.悬饮。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硬胀满,干呕短气,头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舌苔滑,脉沉弦。
病机
本方所治悬饮或水肿,病机为水饮壅盛,结实于里。水饮停聚胸胁,气机阻滞,则胸胁疼痛,或咳唾时牵引胸胁作痛,甚或胸背牵引疼痛不敢深呼吸;水饮迫肺,肺气不利,则短气咳唾;水饮停留心下,气结于中,胃失和降,则心下硬满,干呕;饮邪阻遏清阳,清阳不升,则头痛目眩。水饮外溢肌肤,内壅脏腑,气机不畅,三焦阻滞,则一身都肿,腹胀喘满,二便不利。苔白滑,脉沉弦,为水饮结聚于里之征。此证非一般化饮利水之法所能及,当攻逐水饮,使之速去。
运用
1. 辨证要点:本方为峻下逐水的代表方,又是治疗悬饮及水肿实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咳唾胸胁引痛,或水肿腹胀,二便不利,脉沉弦为辨证要点。 2. 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渗出性胸膜炎、结核性胸膜炎、肝硬化、慢性肾炎所致的胸水、腹水或全身水肿,以及晚期血吸虫病所致的腹水等属于水饮内停里实者。 3. 注意事项:一是方中大戟、甘遂、芫花宜用散剂,不宜煎汤去渣服用。二是宜清晨空腹服,每日1次,不可多服,且只宜暂用,不可久服;而且还应从小剂量开始,若服后下少,水饮不去,则逐渐增加剂量,最大量一般不超过3g。三是服药得快利后,宜食糜粥以养胃气。四是本方只宜于正盛邪实者,年老体弱者慎用;若正虚邪实,非攻不足以去其水,可以用本方与益气健脾和胃之剂交替使用,或先补后攻,或先攻后补,但虚证水肿及孕妇忌用。
附方
控涎丹 (又名妙应丸、子龙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13) 甘遂去心 紫大戟 白芥子各等分 上药为末,煮糊丸如梧桐子大,晒干。食后,临卧,淡姜汤或熟水下五七丸至十丸。如痰猛气实,加丸数不妨 (现代用法:共为细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每服1~3g,晨起以温开水送服)。功用:祛痰逐饮。主治:痰伏胸膈证。忽然胸背、颈项、胯隐痛不可忍,筋骨牵引钓痛,走易不定,或手足冷痹,或令头痛不可忍,或神志昏倦多睡,或饮食无味,痰唾稠粘,夜间喉中痰鸣,多流涎唾等证。现常用于治疗颈淋巴结核、淋巴腺炎、胸腔积液、腹水、精神病、关节痛及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属痰涎水饮内停胸膈者。
方歌
十枣逐水效堪夸,大戟甘遂与芫花, 悬饮内停胸胁痛,水肿腹胀用无差。
出处
《伤寒论》

十枣汤方剂组成中草药

关于我们广告条款隐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