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赤散

導赤散方解圖

導赤散
生地涼血滋陰以制心火滋陰制火而不戀邪
利水通淋而不傷陰
木通清心利水導熱下行滋陰制火而不戀邪
利水通淋而不傷陰
竹葉清心除煩,利水導熱
佐使甘草止淋痛,清熱解毒,防木通、生地之寒涼傷胃,調和諸藥

導赤散方劑資訊

名稱
導赤散
拼音

Dao Chi San

分類

清熱劑

組成
生地黃 木通 甘草梢各等分 (各6g)
用法
上藥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入竹葉同煎至五分,食後溫服 (現代用法:加竹葉3g,水煎服)。
功用
清心利水養陰。
主治
心經火熱證。心胸煩熱,口舌生瘡,口渴面赤,意欲飲冷,或小便赤澀或刺痛,舌紅,脈數。
病機
本方主治心經熱盛或心熱下移小腸之證。心火循經上炎,故見心胸煩熱、面赤、口舌生瘡;火熱內灼,陰液被耗,故見口渴、意欲飲冷;心與小腸相表裏,心移熱於小腸,泌別失職,乃見小便赤澀刺痛;舌紅、脈數,均為內熱之象。本方證病機,錢氏只言及“心熱”,或“心氣熱”,未言及虛實,《醫宗金鑒》以“水虛火不實”五字括之,即水虛不甚,火實亦不顯之意。錢乙根據小兒稚陰稚陽,易寒易熱,易虛易實,病變快速的特點,指出治實證當防其虛,治虛證當防其實的用藥原則;並針對心火上炎易傷腎水的病機特點,提出清心與養陰兼顧,利水以導熱下行的制方思路。
運用
1. 辨證要點:本方是體現清熱利水養陰治法的代表方,用治心經火熱證的常用方。臨床以心胸煩熱、口舌生瘡,或小便赤澀,舌紅,脈數為辨證要點。 2. 現代運用:本方常用於口腔炎、鵝口瘡、小兒夜啼等屬心經熱盛者;急性泌尿系感染屬心熱移於小腸者。 3. 注意事項:方中川木通苦寒,生地陰柔寒涼,故脾胃虛弱者慎用。
附方
清心蓮子飲《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黃芩 麥冬去心 地骨皮 車前子 炙甘草,各半兩 (各15g) 石蓮肉去心 白茯苓 黃芪蜜炙 人參各七錢半 (各22.5g) 銼散,每服三錢 (10g) 水一盞半,煎取八分,去滓,水中沉冷,空心食前服。功用:清心火,益氣陰,止淋濁。主治:心火偏旺,氣陰兩虛,濕熱下注證。症見遺精淋濁,血崩帶下,遇勞則發;或腎陰不足,口舌乾燥,煩躁發熱等。
方歌
導赤木通生地黃,草稍兼加竹葉嘗, 清心利水又養陰,心經火熱移小腸。
出處
《小兒藥證直訣》

導赤散方劑組成中草藥

關於我們廣告條款隱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