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中醫方劑大黃牡丹湯

大黃牡丹湯

大黃牡丹湯方解圖

大黃牡丹湯
大黃瀉熱逐瘀,蕩滌腸中濕熱瘀毒瘀熱同治
瀉熱逐瘀的常用組合
丹皮清熱涼血,活血祛瘀瘀熱同治
瀉熱逐瘀的常用組合
芒硝瀉熱導滯,軟堅散結,既助大黃蕩滌實熱,又能消散癰瘡
桃仁活血破瘀,散結消腫
冬瓜仁清腸利濕,引濕熱從小便去,並能排膿消癰

大黃牡丹湯方劑資訊

名稱
大黃牡丹湯
拼音

Da Huang Mu Dan Tang

分類

瀉下劑

組成
大黃四兩 (12g) 牡丹一兩 (3g) 桃仁五十個 (9g) 冬瓜仁半升 (30g) 芒硝三合 (9g)
用法
水煎服,芒硝溶服。
功用
瀉熱破瘀,散結消腫。
主治
腸癰初起,濕熱瘀滯證。右少腹疼痛拒按,按之其痛如淋,甚則局部腫痞,或右足屈而不伸,伸則痛劇,小便自調,或時時發熱,自汗惡寒,舌苔薄膩而黃,脈滑數。
病機
本方所治之腸癰為濕熱與氣血互結而成。右少腹疼痛拒按,甚或腫痞,是濕熱瘀滯,腸絡不通。喜屈右足而不伸,伸則痛劇,為縮腳腸癰。按之痛如淋,而小便自調,是與淋證的鑒別。或時時發熱,自汗惡寒,是腸癰已成,氣血鬱滯,營衛不和使然。舌苔黃膩,脈滑數,是濕熱之征。濕熱瘀滯之腸癰,治當瀉熱利濕,破瘀消癰。
釋疑
1. 本方治腸癰為何用下法?本方所治之腸癰,是因濕熱瘀滯腸中成實所致。腸為六腑之一,六腑以通為用,不通則痛,通則不痛;治病務使邪有出路,而腸腑之實邪,必從大便而去。故用硝、黃,瀉熱通便,既使濕熱瘀毒從大便速下,又使腸腑通暢,通則不痛。
運用
1. 辨證要點:本方為治療濕熱血瘀腸癰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右下腹疼痛拒按,舌苔黃膩,脈滑數為辨證要點。 2. 現代運用:本方常用於急性單純性闌尾炎、腸梗阻、急性膽道感染、膽道蛔蟲、胰腺炎、急性盆腔炎、輸卵管結紮後感染等屬濕熱瘀滯者。 3. 注意事項:凡腸癰潰後以及老人、孕婦、產後或體質過於虛弱者均應慎用或忌用。
附方
1. 清腸飲《辨證錄》銀花三兩 (90g) 當歸二兩 (60g) 地榆一兩 (30g) 麥冬一兩 (30g) 玄參一兩 (30g) 生甘草三錢 (9g) 薏仁五錢 (15g) 黃芩二錢 (6g) 水煎服。功用:活血解毒,滋陰瀉火。主治:大腸癰。
方歌
金匱大黃牡丹湯,桃仁瓜子芒硝襄, 腸癰初起腹按痛,苔黃脈數服之康。
出處
《金匱要略》

大黃牡丹湯方劑組成中草藥

關於我們廣告條款隱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