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

五苓散方解圖

五苓散
澤瀉重用為君,以其甘淡,直達腎與膀胱,利水滲濕甘淡滲利為主
茯苓淡滲,增強其利水滲濕之力甘淡滲利為主
豬苓淡滲,增強其利水滲濕之力甘淡滲利為主
白朮健脾以運化水濕甘淡滲利為主
茯苓健脾以運化水濕甘淡滲利為主
桂枝溫陽化氣以助利水
解表散邪以祛表邪
服後當飲暖水,以助發汗使表邪從汗而解
溫陽化氣為輔

五苓散方劑資訊

名稱
五苓散
拼音

Wu Ling San

分類

祛濕劑

組成
豬苓十八銖 (9g),去皮 澤瀉一兩六銖 (15g) 白朮十八銖 (9g) 茯苓十八銖 (9g) 桂枝半兩 (6g),去皮
用法
散劑,每服6~10g;湯劑,水煎服,多飲熱水,取微汗。
功用
利水滲濕,溫陽化氣。
主治
膀胱氣化不利之蓄水證。小便不利,頭痛微熱,煩渴欲飲,甚則水入即吐;或臍下動悸,吐涎沫而頭目眩暈;或短氣而咳;或水腫、泄瀉,舌苔白,脈浮或浮數。
病機
本方主治病症雖多,但其病機均為水濕內盛,膀胱氣化不利所致。在《傷寒論》中原治蓄水證,乃由太陽表邪不解,循經傳腑,導致膀胱氣化不利,而成太陽經腑同病。太陽表邪未解,故頭痛微熱;膀胱氣化失司,故小便不利;水蓄不化,鬱遏陽氣,氣不化津,津液不得上承於口,故渴欲飲水;其人本有水蓄下焦,飲入之水不得輸布而上逆,致水入即吐,故此又稱 “水逆證”;水濕內盛,泛溢肌膚,則為水腫;水濕之邪,下注大腸,則為泄瀉;水濕稽留腸胃,升降失常,清濁相干,則為霍亂吐瀉;水飲停於下焦,水氣內動,則臍下動悸;水飲上犯,阻遏清陽,則吐涎沫而頭眩;水飲淩肺,肺氣不利,則短氣而咳。治宜利水滲濕為主,兼以溫陽化氣之法。
運用
1. 辨證要點:本方為利水化氣之劑。臨床應用以小便不利,舌苔白,脈浮或緩為辨證要點。 2. 現代運用:本方常用於急慢性腎炎水腫、肝硬化腹水、心源性水腫、急性腸炎、尿瀦留、腦積水等辨證屬水濕內停者。
附方
1. 四苓散《丹溪心法》白朮 茯苓 豬苓各一兩半 (各45g) 澤瀉二兩半 (75g),四味共為末,每次12g,水煎服。功用:健脾滲濕。主治:脾胃虛弱,水濕水停證。小便赤少,大便溏泄。
方歌
五苓散治太陽腑,白朮澤瀉豬茯苓, 桂枝溫通助氣化,利便解表煩渴清。
出處
《傷寒論》

五苓散方劑組成中草藥

關於我們廣告條款隱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