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和汤

阳和汤方解图

阳和汤
熟地温补营血,填精补髓合用则温阳补血
鹿角胶温肾阳,益精血合用则温阳补血
肉桂辛热,均入血分,温阳散寒,温通血脉方中鹿胶、熟地得姜、桂、芥、麻之宣通,则补而不滞;麻、芥、姜、桂得熟地、鹿胶之滋补,则温散而不伤正
炮姜炭辛热,均入血分,温阳散寒,温通血脉方中鹿胶、熟地得姜、桂、芥、麻之宣通,则补而不滞;麻、芥、姜、桂得熟地、鹿胶之滋补,则温散而不伤正
白芥子辛温,可达皮里膜外,温化寒痰,通络散结麻黄:辛温达卫,宣通毛窍,开肌腠,散寒凝方中鹿胶、熟地得姜、桂、芥、麻之宣通,则补而不滞;麻、芥、姜、桂得熟地、鹿胶之滋补,则温散而不伤正
使生甘草解毒而调诸药

阳和汤方剂信息

名称
阳和汤
拼音

Yang He Tang

分类

温里剂

组成
熟地黄一两 (30g) 麻黄五分 (2g) 鹿角胶三钱 (9g) 白芥子二钱,炒研 (6g) 肉桂一钱去皮,研粉 (3g) 生甘草一钱 (3g) 炮姜炭五分 (2g)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主治
阴疽。如贴骨疽、脱疽、流注、痰核、鹤膝风等属阴寒证者。症见患处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细。
病机
阴疽一证多由素体阳虚,营血不足,寒凝痰滞,痹阻于肌肉、筋骨、血脉而成。阴寒为病故局部肿势弥漫,皮色不变,酸痛无热,并可伴有全身虚寒症状,舌淡苔白,脉沉细亦为虚寒之象。治宜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运用
1. 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阴疽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患处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为辨证要点。 2. 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治疗骨结核、腹膜结核、慢性骨髓炎、骨膜炎、慢性淋巴结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肌肉深部脓疡等属阴寒凝滞者。 3. 注意事项:方中熟地用量宜重,麻黄用量宜轻;阳证疮疡红肿热痛,或阴虚有热,或疽已溃破者,不宜使用本方。马培之云:“此方治阴证,无出其右,用之得当,应手而愈。乳岩万不可用,阴虚有热及破溃日久者,不可沾唇。”《重校外科证治全生集》卷4
附方
小金丹《外科证治全生集》白胶香 草乌 五灵脂 地龙 木鳖各制末,一两五钱 (各150g) 没药 归身 乳香各净末,七钱五分 (各75g) 麝香三钱 (15g) 墨炭一钱二分 (12g) 以糯米粉一两二钱,为厚糊,和入诸末,捣千捶,为丸如芡实大。此一料,约为二百五十丸,晒干忌烘,固藏,临用取一丸,布包放平石上,隔布敲细入杯内,取好酒几匙浸药。用小杯合盖,约浸一二时,以银物加研,热陈酒送服,醉盖取汗。如流注初起,及一应痰核、瘰疬、乳岩、横痃,初起服,消乃止。幼孩不能服煎剂及丸子者,服之甚妙。如流注等证,将溃及溃者,当以十丸均作五日服完,以杜流走不定,可绝增入者。但丸内有五灵脂与人参相反,不可与有参之药同日而服。功用:化痰除湿,祛瘀通络。主治:寒湿痰瘀所致的流注、痰核、瘰疠、乳岩、横痃、贴骨疽、膳拱头等病,初起肤色不变,肿硬作痛者。
方歌
阳和汤法解寒凝,贴骨流注鹤膝风, 熟地鹿胶姜炭桂,麻黄白芥甘草从。
出处
《外科证治全生集》

阳和汤方剂组成中草药

关于我们广告条款隐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