枳殼

枳壳
名稱
枳殼
拼音
Zhiqiao
英文名
Submature Bitter Orange
拉丁名
Aurantii Fructus
分類
果實及種子類

枳殼更多資訊

產地
主產四川、湖南、江西等地。
性狀
果實呈半球形,直徑3~5.5cm。外皮綠褐色或棕褐色,略粗糙,散有眾多小油點,中央有明顯的花柱基痕或圓形果柄痕。切面中果皮厚0.6~1.2cm,黃白色較光滑,略向外翻,有維管束散佈,邊緣有棕黃色油點1~2列。質堅硬,不易折斷,瓤囊7~12瓣,少數至15瓣,囊內汁胞幹縮,棕黃色或暗棕色,質軟,內藏種子。中軸堅實,寬5~9mm,黃白色,有一圈斷續環列的維管束點。氣香,味苦、微酸。
品質
以外果皮色綠褐、果肉厚、質堅硬、香氣濃者為佳。
性味
辛、苦、酸,溫。
功效
理氣寬中,行滯消脹。
炙品
炒枳殼:取淨枳殼片,置鍋內,用文火炒至黃色,或用武火炒至焦黃色,噴淋清水少許,滅盡火星,取出放涼。清炒緩和其藥性。麩炒枳殼:取麩皮撒入熱鍋內,用中火加熱,候冒煙時,加入淨枳殼片,迅速拌炒至深黃色,麩皮呈焦黃色時,取出,篩去焦麩皮,放涼。每枳殼100kg,用麩皮10kg。麩炒後緩和其辛燥之性,多用於和胃消脹。鹽炒枳殼:現行,取淨枳殼片,用鹽水拌勻,悶潤至盡,置鍋內,用文火炒乾,取出放涼。可以引藥下行。蜜炙枳殼:取煉蜜加適量開水稀釋,加入淨枳殼片拌勻,悶潤至盡,置熱鍋內,用文火炒至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每枳殼100kg,用煉蜜25kg。矯味的同時緩和藥性。
注解
“瓤囊”:指柑橘類果實內果皮和著生在內果皮上的囊狀毛。
來源
芸香科植物酸橙Citrus aurantium L.及其栽培變種的乾燥未成熟果實。

枳殼組成的中藥方劑

茯苓丸

茯苓丸

功用:燥濕行氣,軟堅化痰。
主治:痰伏中脘,流注經絡證。兩臂痠痛或抽掣,不得上舉,或左右時復轉移,或兩手麻木,或四肢浮腫,舌苔白膩,脈沉細或弦滑。
濟川煎

濟川煎

功用:溫腎益精,潤腸通便。
主治:腎陽虛衰,精虧血少證。大便秘結,小便清長,腰膝酸軟,頭目眩暈,舌淡苔白,脈沉遲無力。
蒿芩清膽湯

蒿芩清膽湯

功用:清膽利濕,和胃化痰。
主治:少陽濕熱證。寒熱如瘧,寒輕熱重,口苦膈悶,吐酸苦水,或嘔黃涎而粘,甚則乾嘔呃逆,胸脅脹疼,小便黃少,舌紅苔白膩,間現雜色,脈數而右滑左弦者。
槐花散

槐花散

功用:清腸止血,疏風行氣。
主治:風熱濕毒,壅遏腸道,損傷血絡證。便前出血,或便後出血,或糞中帶血,以及痔瘡出血,血色鮮紅或晦暗,舌紅苔黃脈數。
敗毒散

敗毒散

功用:散寒祛濕,益氣解表。
主治:氣虛外感風寒濕表證。憎寒壯熱,頭項強痛,肢體痛,無汗,鼻塞聲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滿,舌淡苔白,脈浮而按之無力。
參蘇飲

參蘇飲

功用:益氣解表,理氣化痰。
主治:氣虛外感風寒,內有痰濕證。惡寒發熱,無汗,頭痛,鼻塞,咳嗽痰白,胸脘滿悶,倦怠無力,氣短懶言,舌苔白,脈弱。
杏蘇散

杏蘇散

功用:輕宣涼燥,理肺化痰。
主治:外感涼燥證。惡寒無汗,頭微痛,咳嗽痰稀,鼻塞,咽乾,苔白,脈弦。
血府逐瘀湯

血府逐瘀湯

功用: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證。胸痛,頭痛,日久不愈,痛如針刺而有定處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飲水即嗆,乾嘔,或內熱瞀悶,或心悸怔忡失眠多夢,急躁易怒,入暮潮熱,唇暗或兩目暗黑,舌質黯紅,或舌有瘀斑、或瘀點,脈澀或弦緊。
關於我們廣告條款隱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