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仁汤

三仁汤方解图

三仁汤
杏仁宣利上焦肺气,气行则湿化三仁合用,三焦分消
白蔻仁芳香化湿,行气宽中,畅中焦之脾气三仁合用,三焦分消
薏苡仁甘淡性寒,渗湿利水而健脾,使湿热从下焦而去三仁合用,三焦分消
滑石甘寒淡渗,加强君药利湿清热之功
通草甘寒淡渗,加强君药利湿清热之功
竹叶甘寒淡渗,加强君药利湿清热之功
半夏行气化湿,散结除满
厚朴行气化湿,散结除满

三仁汤方剂信息

名称
三仁汤
拼音

San Ren Tang

分类

祛湿剂

组成
杏仁五钱 (15g) 飞滑石六钱 (18g) 白通草二钱 (6g) 白蔻仁二钱 (6g) 竹叶二钱 (6g) 厚朴二钱 (6g) 生薏苡仁六钱 (18g) 半夏五钱 (15g)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主治
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肢体倦怠,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病机
本方是治疗湿温初起,邪在气分,湿重于热的常用方剂。究其病因,一为外感湿热之邪;一为湿饮内停,再感外邪,内外合邪,酿成湿温。卫阳为湿邪遏阻,则见头痛恶寒;湿性重浊,故身重疼痛、肢体倦怠;湿热蕴于脾胃,运化失司,气机不畅,则见胸闷不饥;湿为阴邪,旺于申酉,邪正交争,故午后身热。
释疑
其证颇多疑似,每易误治,如恶寒一证,为湿邪遏阻卫阳所致,与表证之恶寒有别;午后身热,为湿遏热伏所致,与阴虚之潮热不同。故吴瑭于《温病条辨》中明示 “三戒”:一者,不可见其头痛恶寒,以为伤寒而汗之,汗伤心阳,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二者,不可见其中满不饥,以为停滞而下之,下伤脾胃,湿邪乘势下注,则为洞泄;三者,不可见其午后身热,以为阴虚而用柔药润之,湿为胶滞阴邪,再加柔润阴药,两阴相合,则有锢结不解之势。故治疗之法,惟宜宣畅气机、清热利湿。
运用
1. 辨证要点:本方主治属湿温初起,湿重于热之证。临床应用以头痛恶寒,身重疼痛,午后身热,苔白不渴为辨证要点。 2. 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肠伤寒、胃肠炎、肾盂肾炎、布氏杆菌病、肾小球肾炎以及关节炎等辨证属湿重于热者。 3. 注意事项:舌苔黄腻,热重于湿者则不宜使用。
附方
1. 藿朴夏苓汤《感证辑要》引《医原》藿香二钱 (6g) 半夏钱半 (4.5g) 赤苓三钱 (9g) 杏仁三钱 (9g) 生苡仁四钱 (12g) 白蔻仁一钱 (3g) 通草一钱 (3g) 猪苓三钱 (9g) 淡豆豉三钱 (9g) 泽泻钱半 (4.5g) 厚朴一钱 (3g) 水煎服。功用:解表化湿。主治:湿温初起,身热恶寒,肢体倦怠,胸闷口腻,舌苔薄白,脉濡缓。
方歌
三仁杏蔻薏苡仁,朴夏通草滑竹存, 宣畅气机清湿热,湿重热轻在气分。
出处
《温病条辨》

三仁汤方剂组成中草药

关于我们广告条款隐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