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

五苓散方解图

五苓散
泽泻重用为君,以其甘淡,直达肾与膀胱,利水渗湿甘淡渗利为主
茯苓淡渗,增强其利水渗湿之力甘淡渗利为主
猪苓淡渗,增强其利水渗湿之力甘淡渗利为主
白术健脾以运化水湿甘淡渗利为主
茯苓健脾以运化水湿甘淡渗利为主
桂枝温阳化气以助利水
解表散邪以祛表邪
服后当饮暖水,以助发汗使表邪从汗而解
温阳化气为辅

五苓散方剂信息

名称
五苓散
拼音

Wu Ling San

分类

祛湿剂

组成
猪苓十八铢 (9g),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 (15g) 白术十八铢 (9g) 茯苓十八铢 (9g) 桂枝半两 (6g),去皮
用法
散剂,每服6~10g;汤剂,水煎服,多饮热水,取微汗。
功用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
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或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目眩晕;或短气而咳;或水肿、泄泻,舌苔白,脉浮或浮数。
病机
本方主治病症虽多,但其病机均为水湿内盛,膀胱气化不利所致。在《伤寒论》中原治蓄水证,乃由太阳表邪不解,循经传腑,导致膀胱气化不利,而成太阳经腑同病。太阳表邪未解,故头痛微热;膀胱气化失司,故小便不利;水蓄不化,郁遏阳气,气不化津,津液不得上承于口,故渴欲饮水;其人本有水蓄下焦,饮入之水不得输布而上逆,致水入即吐,故此又称 “水逆证”;水湿内盛,泛溢肌肤,则为水肿;水湿之邪,下注大肠,则为泄泻;水湿稽留肠胃,升降失常,清浊相干,则为霍乱吐泻;水饮停于下焦,水气内动,则脐下动悸;水饮上犯,阻遏清阳,则吐涎沫而头眩;水饮凌肺,肺气不利,则短气而咳。治宜利水渗湿为主,兼以温阳化气之法。
运用
1. 辨证要点:本方为利水化气之剂。临床应用以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或缓为辨证要点。 2. 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肾炎水肿、肝硬化腹水、心源性水肿、急性肠炎、尿潴留、脑积水等辨证属水湿内停者。
附方
1. 四苓散《丹溪心法》白术 茯苓 猪苓各一两半 (各45g) 泽泻二两半 (75g),四味共为末,每次12g,水煎服。功用:健脾渗湿。主治:脾胃虚弱,水湿水停证。小便赤少,大便溏泄。
方歌
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茯苓, 桂枝温通助气化,利便解表烦渴清。
出处
《伤寒论》

五苓散方剂组成中草药

关于我们广告条款隐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