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仁湯

三仁湯方解圖

三仁湯
杏仁宣利上焦肺氣,氣行則濕化三仁合用,三焦分消
白蔻仁芳香化濕,行氣寬中,暢中焦之脾氣三仁合用,三焦分消
薏苡仁甘淡性寒,滲濕利水而健脾,使濕熱從下焦而去三仁合用,三焦分消
滑石甘寒淡滲,加強君藥利濕清熱之功
通草甘寒淡滲,加強君藥利濕清熱之功
竹葉甘寒淡滲,加強君藥利濕清熱之功
半夏行氣化濕,散結除滿
厚朴行氣化濕,散結除滿

三仁湯方劑資訊

名稱
三仁湯
拼音

San Ren Tang

分類

祛濕劑

組成
杏仁五錢 (15g) 飛滑石六錢 (18g) 白通草二錢 (6g) 白蔻仁二錢 (6g) 竹葉二錢 (6g) 厚朴二錢 (6g) 生薏苡仁六錢 (18g) 半夏五錢 (15g)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宣暢氣機,清利濕熱。
主治
濕溫初起及暑溫夾濕之濕重於熱證。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肢體倦怠,面色淡黃,胸悶不饑,午後身熱,苔白不渴,脈弦細而濡。
病機
本方是治療濕溫初起,邪在氣分,濕重於熱的常用方劑。究其病因,一為外感濕熱之邪;一為濕飲內停,再感外邪,內外合邪,釀成濕溫。衛陽為濕邪遏阻,則見頭痛惡寒;濕性重濁,故身重疼痛、肢體倦怠;濕熱蘊於脾胃,運化失司,氣機不暢,則見胸悶不饑;濕為陰邪,旺於申酉,邪正交爭,故午後身熱。
釋疑
其證頗多疑似,每易誤治,如惡寒一證,為濕邪遏阻衛陽所致,與表證之惡寒有別;午後身熱,為濕遏熱伏所致,與陰虛之潮熱不同。故吳瑭於《溫病條辨》中明示 “三戒”:一者,不可見其頭痛惡寒,以為傷寒而汗之,汗傷心陽,則神昏耳聾,甚則目瞑不欲言;二者,不可見其中滿不饑,以為停滯而下之,下傷脾胃,濕邪乘勢下注,則為洞泄;三者,不可見其午後身熱,以為陰虛而用柔藥潤之,濕為膠滯陰邪,再加柔潤陰藥,兩陰相合,則有錮結不解之勢。故治療之法,惟宜宣暢氣機、清熱利濕。
運用
1. 辨證要點:本方主治屬濕溫初起,濕重於熱之證。臨床應用以頭痛惡寒,身重疼痛,午後身熱,苔白不渴為辨證要點。 2. 現代運用:本方常用於腸傷寒、胃腸炎、腎盂腎炎、布氏桿菌病、腎小球腎炎以及關節炎等辨證屬濕重於熱者。 3. 注意事項:舌苔黃膩,熱重於濕者則不宜使用。
附方
1. 藿朴夏苓湯《感證輯要》引《醫原》藿香二錢 (6g) 半夏錢半 (4.5g) 赤苓三錢 (9g) 杏仁三錢 (9g) 生苡仁四錢 (12g) 白蔻仁一錢 (3g) 通草一錢 (3g) 豬苓三錢 (9g) 淡豆豉三錢 (9g) 澤瀉錢半 (4.5g) 厚朴一錢 (3g) 水煎服。功用:解表化濕。主治:濕溫初起,身熱惡寒,肢體倦怠,胸悶口膩,舌苔薄白,脈濡緩。
方歌
三仁杏蔻薏苡仁,朴夏通草滑竹存, 宣暢氣機清濕熱,濕重熱輕在氣分。
出處
《溫病條辨》

三仁湯方劑組成中草藥

關於我們廣告條款隱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