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醫藥材
中醫方劑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繁體中文
首頁
中醫方劑
陽和湯
陽和湯
陽和湯方解圖
切換至方解圖
切換至方解錶
君
熟地
溫補營血,填精補髓
合用則溫陽補血
君
鹿角膠
溫腎陽,益精血
合用則溫陽補血
臣
肉桂
辛熱,均入血分,溫陽散寒,溫通血脈
方中鹿膠、熟地得薑、桂、芥、麻之宣通,則補而不滯;麻、芥、薑、桂得熟地、鹿膠之滋補,則溫散而不傷正
臣
炮薑炭
辛熱,均入血分,溫陽散寒,溫通血脈
方中鹿膠、熟地得薑、桂、芥、麻之宣通,則補而不滯;麻、芥、薑、桂得熟地、鹿膠之滋補,則溫散而不傷正
佐
白芥子
辛溫,可達皮裏膜外,溫化寒痰,通絡散結麻黃:辛溫達衛,宣通毛竅,開肌腠,散寒凝
方中鹿膠、熟地得薑、桂、芥、麻之宣通,則補而不滯;麻、芥、薑、桂得熟地、鹿膠之滋補,則溫散而不傷正
使
生甘草
解毒而調諸藥
陽和湯方劑資訊
名稱
陽和湯
拼音
Yang He Tang
分類
溫裏劑
組成
熟地黃一兩 (30g) 麻黃五分 (2g) 鹿角膠三錢 (9g) 白芥子二錢,炒研 (6g) 肉桂一錢去皮,研粉 (3g) 生甘草一錢 (3g) 炮薑炭五分 (2g)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溫陽補血,散寒通滯。
主治
陰疽。如貼骨疽、脫疽、流注、痰核、鶴膝風等屬陰寒證者。症見患處漫腫無頭,皮色不變,酸痛無熱,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脈沉細或遲細。
病機
陰疽一證多由素體陽虛,營血不足,寒凝痰滯,痹阻於肌肉、筋骨、血脈而成。陰寒為病故局部腫勢彌漫,皮色不變,酸痛無熱,並可伴有全身虛寒症狀,舌淡苔白,脈沉細亦為虛寒之象。治宜溫陽補血,散寒通滯。
運用
1. 辨證要點:本方是治療陰疽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患處漫腫無頭,皮色不變,酸痛無熱為辨證要點。 2. 現代運用:本方常用於治療骨結核、腹膜結核、慢性骨髓炎、骨膜炎、慢性淋巴結炎、類風濕性關節炎、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肌肉深部膿瘍等屬陰寒凝滯者。 3. 注意事項:方中熟地用量宜重,麻黃用量宜輕;陽證瘡瘍紅腫熱痛,或陰虛有熱,或疽已潰破者,不宜使用本方。馬培之云:“此方治陰證,無出其右,用之得當,應手而愈。乳岩萬不可用,陰虛有熱及破潰日久者,不可沾唇。”《重校外科證治全生集》卷4
附方
小金丹《外科證治全生集》白膠香 草烏 五靈脂 地龍 木鱉各制末,一兩五錢 (各150g) 沒藥 歸身 乳香各淨末,七錢五分 (各75g) 麝香三錢 (15g) 墨炭一錢二分 (12g) 以糯米粉一兩二錢,為厚糊,和入諸末,搗千捶,為丸如芡實大。此一料,約為二百五十丸,曬乾忌烘,固藏,臨用取一丸,布包放平石上,隔布敲細入杯內,取好酒幾匙浸藥。用小杯合蓋,約浸一二時,以銀物加研,熱陳酒送服,醉蓋取汗。如流注初起,及一應痰核、瘰鬁、乳岩、橫痃,初起服,消乃止。幼孩不能服煎劑及丸子者,服之甚妙。如流注等證,將潰及潰者,當以十丸均作五日服完,以杜流走不定,可絕增入者。但丸內有五靈脂與人參相反,不可與有參之藥同日而服。功用:化痰除濕,祛瘀通絡。主治:寒濕痰瘀所致的流注、痰核、瘰癘、乳岩、橫痃、貼骨疽、膳拱頭等病,初起膚色不變,腫硬作痛者。
方歌
陽和湯法解寒凝,貼骨流注鶴膝風, 熟地鹿膠薑炭桂,麻黃白芥甘草從。
出處
《外科證治全生集》
陽和湯方劑組成中草藥
肉桂
Rougui
功效:補火助陽,引火歸源,散寒止痛,活血通經。暖脾胃,除積冷,通血脈。治命門火衰,肢冷脈微,亡陽虛脫,腹痛泄瀉,寒疝奔豚,腰膝冷痛,經閉症瘕,陰疽,流注,及虛陽浮越,上熱下寒。
麻黃
Mahuang
功效:發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腫。
乾薑
Ganjiang
功效: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燥濕消痰,溫肺化飲。主治脘腹冷痛;嘔吐;泄瀉,亡陽厥逆;寒飲喘咳;寒濕痹痛。
甘草
Gancao
功效:益氣補中,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藥性。
地黃
Dihuang
功效:鮮地黃清熱生津涼血止血;生地黃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熟地黃滋陰補血,益精填髓。可用于陰虛發熱,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經不調,胎動不安,陰傷便秘等症。
關於我們
廣告條款
隱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