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丸

乌梅丸方解图

乌梅丸
泽泻利水渗湿使酒湿从小便而去
乌梅酸能安蛔,使蛔静则痛止
蜀椒辛可伏蛔,温可祛寒
细辛辛可伏蛔,温可祛寒
黄连苦能下蛔
黄柏苦能下蛔
附子辛热,热可温脏祛寒,辛可制蛔之力
桂枝辛热,热可温脏祛寒,辛可制蛔之力
干姜辛热,热可温脏祛寒,辛可制蛔之力
当归补养气血,合桂枝以养血通脉
人参补养气血,合桂枝以养血通脉
使甘缓和中

乌梅丸方剂信息

名称
乌梅丸
拼音

Wu Mei Wan

分类

驱虫剂

组成
乌梅三百枚 (480g) 细辛六两 (180g) 干姜十两 (300g) 黄连十六两 (480g) 当归四两 (120g) 附子六两,炮去皮 (180g) 蜀椒四两,出汗 (120g) 桂枝六两,去皮 (180g) 人参六两 (180g) 黄柏六两 (180g)
用法
醋炙乌梅去核捣烂,和余药打匀,烘干,研末加蜜为丸,每服9g,日服二至三次,空腹温开水送下。
功用
安蛔止痛。
主治
蛔厥证。脘腹阵痛,烦闷呕吐,时发时止,得食则吐,甚则吐蛔,手足厥冷,或久泻久痢。
病机
本方证病机为饮食不节或暴饮暴食所致之食积内停。积滞内阻,气机不畅,则脘腹痞满胀痛;脾胃升降失职,清阳不升则泄泻,浊阴不降则呕吐;舌苔厚腻、脉滑皆为食积之候。治宜消食化滞。
释疑
为何此方又可用于久泻久痢?久泻久痢,多呈脾胃虚寒,肠滑失禁,气血不足,而邪浊 (湿热) 积滞末去之寒热虚实错杂证候,本方集酸收涩肠、温阳补虚、清热燥湿诸法于一方,切中病机,故可用此方。
运用
1.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寒热错杂,蛔虫上扰之蛔厥证的常用方、代表方。临床应用以腹痛时作,烦闷呕吐,常自吐蛔,手足厥冷为辨证要点。 2. 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治疗胆道蛔虫症、肠道蛔虫症、慢性菌痢、慢性胃肠炎、结肠炎等证属寒热错杂,气血虚弱者。 3. 注意事项:方药性偏温,以寒重者为宜。运用时注意忌生冷、滑臭等物。
附方
1. 理中安蛔汤《类证治裁》人参三钱 (9g) 白术一钱半 (4.5g) 茯苓一钱半 (4.5g) 川椒十四粒 (1g) 乌梅三个 (6g) 干姜炒黑,一钱半 (4.5g) 水煎服。功用:温中安蛔。主治:中阳不振,蛔虫腹痛。便溏尿清,腹痛肠鸣,四肢不温,饥不欲食,甚则吐蛔,舌苔薄白,脉沉迟。
方歌
乌梅丸用细辛桂,黄连黄柏及当归, 人参椒姜及附子,温中寓清在安蛔。
附注
人参 ( Panax ginseng ) 已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 附录二中。该物种虽可进行贸易,但须受许可证制度管制。
出处
《伤寒论》

乌梅丸方剂组成中草药

关于我们广告条款隐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