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梅丸

烏梅丸方解圖

烏梅丸
澤瀉利水滲濕使酒濕從小便而去
烏梅酸能安蛔,使蛔靜則痛止
蜀椒辛可伏蛔,溫可祛寒
細辛辛可伏蛔,溫可祛寒
黃連苦能下蛔
黃柏苦能下蛔
附子辛熱,熱可溫臟祛寒,辛可制蛔之力
桂枝辛熱,熱可溫臟祛寒,辛可制蛔之力
乾薑辛熱,熱可溫臟祛寒,辛可制蛔之力
當歸補養氣血,合桂枝以養血通脈
人參補養氣血,合桂枝以養血通脈
使甘緩和中

烏梅丸方劑資訊

名稱
烏梅丸
拼音

Wu Mei Wan

分類

驅蟲劑

組成
烏梅三百枚 (480g) 細辛六兩 (180g) 乾薑十兩 (300g) 黃連十六兩 (480g) 當歸四兩 (120g) 附子六兩,炮去皮 (180g) 蜀椒四兩,出汗 (120g) 桂枝六兩,去皮 (180g) 人參六兩 (180g) 黃柏六兩 (180g)
用法
醋炙烏梅去核搗爛,和餘藥打勻,烘乾,研末加蜜為丸,每服9g,日服二至三次,空腹溫開水送下。
功用
安蛔止痛。
主治
蛔厥證。脘腹陣痛,煩悶嘔吐,時發時止,得食則吐,甚則吐蛔,手足厥冷,或久瀉久痢。
病機
本方證病機為飲食不節或暴飲暴食所致之食積內停。積滯內阻,氣機不暢,則脘腹痞滿脹痛;脾胃升降失職,清陽不升則泄瀉,濁陰不降則嘔吐;舌苔厚膩、脈滑皆為食積之候。治宜消食化滯。
釋疑
為何此方又可用於久瀉久痢?久瀉久痢,多呈脾胃虛寒,腸滑失禁,氣血不足,而邪濁 (濕熱) 積滯末去之寒熱虛實錯雜證候,本方集酸收澀腸、溫陽補虛、清熱燥濕諸法於一方,切中病機,故可用此方。
運用
1. 辨證要點:本方為治療寒熱錯雜,蛔蟲上擾之蛔厥證的常用方、代表方。臨床應用以腹痛時作,煩悶嘔吐,常自吐蛔,手足厥冷為辨證要點。 2. 現代運用: 本方常用於治療膽道蛔蟲症、腸道蛔蟲症、慢性菌痢、慢性胃腸炎、結腸炎等證屬寒熱錯雜,氣血虛弱者。 3. 注意事項:方藥性偏溫,以寒重者為宜。運用時注意忌生冷、滑臭等物。
附方
1. 理中安蛔湯《類證治裁》人參三錢 (9g) 白朮一錢半 (4.5g) 茯苓一錢半 (4.5g) 川椒十四粒 (1g) 烏梅三個 (6g) 乾薑炒黑,一錢半 (4.5g) 水煎服。功用:溫中安蛔。主治:中陽不振,蛔蟲腹痛。便溏尿清,腹痛腸鳴,四肢不溫,饑不欲食,甚則吐蛔,舌苔薄白,脈沉遲。
方歌
烏梅丸用細辛桂,黃連黃柏及當歸, 人參椒薑及附子,溫中寓清在安蛔。
附注
人參 ( Panax ginseng ) 已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 附錄二中。該物種雖可進行貿易,但須受許可證制度管制。
出處
《傷寒論》

烏梅丸方劑組成中草藥

關於我們廣告條款隱私政策